第二批碳交易试点年底前将正式启动
第二批5个碳交易试点年底前将正式上线,中国碳市进入“元年”。专家指出,国内碳交易市场已经步入活跃“前夜”,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及环保领域有望获益。
根据规划,国家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2013年,第二批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启动。截至目前,深圳、北京、上海三个城市已经正式上线碳排放权交易,广东和天津碳交易试点将于今年12月底前上线,湖北、重庆将在2014年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
据有关机构预计,如果7个碳交易试点全面展开,到2014年中国每年对碳减排量的需求量将在7亿吨左右,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欧盟碳交易市场、美国碳交易市场、韩国碳交易市场是国际三大碳交易市场。
据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了解,深圳、上海、北京这三个试点在上线首日均成功开展了交易。从三个试点城市的首单交易情况来看,市场参与主体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这与政府纳入碳交易试点的重点行业一致。
碳排放权的交易主要通过政府按照免费发放获有偿给予的方式,给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企业有多余的可以拿到市场进行交易,不足部分也可通过市场买入。此外,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均允许参与主体通过项目交易获取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额。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集中在享有国家法定授权指标的行业以及拥有负排放指标的行业。其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二氧化碳减排大户,各试点按照不同行业的历史排放值以及行业特性的差异,可获得政府发放的配额,这部分行业通常也会成为买方市场主力;而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企业因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获得的二氧化碳减排数量经核准后,也可以上市交易。这类企业则将作为卖方市场的一大主力。
尽管中国碳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曹和平指出,中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初期割裂阶段。一方面由于碳交易试点刚刚启动,交易还未实现连续和稳定;另一方面国家还缺失相关法律制度,导致在没有强制性政策限制的前提下,造成各地碳交易价格不均等情况的出现。目前,深圳碳市的价格最高,平均在80元/吨左右,高于欧盟碳交易市场11月7日4.5欧元/吨(相当于人民币37.098元)的收盘价。另据北京市碳排放权公开交易行情显示,成交均价维持在50元/吨左右,12月11日成交均价为50.50元/吨。
近年来,欧盟碳交易市场成交价格不断下降,初期每吨碳排放许可交易价格在25到30欧元之间,但是过剩的碳排放供应使价格一度跌到2.5欧元/吨。
针对碳交易价格下跌的国际走势,曹和平认为,国内碳交易价格走势需根据市场情况而定,企业将基于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来选择是否参与碳排放权的买卖以及协定交易价格。此外,他表示,基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巨大以及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考量,中国碳市不容易出现欧盟碳排放权供应过剩的情况。
就目前已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中,深圳是唯一一个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炒碳”的交易平台。曹和平称,未来个人、机构、企业均将成为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碳市将覆盖消费、制造、法律、个人行为等领域。
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国家的最终目的。曹和平指出,其最大难题是碳排放市场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一方面是碳市的立法缺乏强制性的法制措施;二是中国的第三方市场积累太短,尚未被社会大众熟知;三是碳交易市场可能会面临周期性风险,未来3-5年,随着碳交易市场变得有利可图,可能会出现一批伪碳排放交易中介等。
因此,曹和平建议,国家要加强碳市的管控,推进立法工作,随着碳市的逐步成熟,应开放所有企业和个人拥有碳排放配额及交易权利,而不是仅局限在重点行业。
2014年6月30日是深圳碳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的履约截止日,预计在2014年上半年碳市场将产生更集中的交易需求。
碳交易市场的陆续启动,也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了倒逼机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除从事碳排查、碳计量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迎来大量市场需求以外,为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以及拥有碳捕集等技术和相关商业模式储备的环保企业也将迎来“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