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交易启动,开启全国碳市场元年新篇章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启动仪式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上海市市长杨雄、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等领导出席了仪式,本市各相关部门领导、碳排放交易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试点企业代表参加了仪式。2013年是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元年,上海碳排放交易的启动,为全国碳市场元年开启新的篇章。
上海碳排放交易启动,首笔配额成交。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于当日正式启动,上海市碳排放2013年配额(SHEA13)、2014年配额(SHEA14)、2015年配额(SHEA15)分别于启动后成交,首笔成交价格依次为27元、26元、25元人民币,成交量分别为5000吨、4000吨、500吨二氧化碳。成交的企业分别为:申能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申能外高桥第二发电厂、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启动出现了首笔交易,为上海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开锣”。
积极探索,推动国内环境能源市场化机制建立。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全国第一家组建设立的环境能源交易平台,自2008年8月5日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我国环境能源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服务于国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的CDM项目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发展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全球化环境技术资金服务平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节能减排项目服务平台等。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紧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步伐,积极探索新机制开拓新思路,创先建立起了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推动了自愿减排交易从点到面、从单笔化交易向系统化交易发展。2012年,随着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凭借完善的交易体系和扎实的工作基础,率先成为国内第一批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积极参与,推动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上海、北京、深圳等七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7月,上海市正式发布《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台,建设交易系统,组织开展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要求,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筹备工作。首先是研究制定了体系完善的交易制度与规则。形成了“1+6”的交易规则及相关业务细则,起草完成了与交易相关的业务文件上百份,搭建起了一整套规范、透明、公平、有效的制度体系。其次是设计建成了高效安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参照现有的成熟交易系统,根据“现代化、高起点、全方位”的原则,实现了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委托挂单、交易撮合、配额划付、资金划转全部通过电子系统统一完成,从业务上体现了准确性和时效性,从技术上确保了系统的成熟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第三是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专门制定了《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入了涨跌幅限制、大户报告制度、配额最大持有量限制制度、风险警示等制度严格控制交易过程中的各种市场风险。从管理体系上,专门设立碳交易中心,下设企业服务、系统维护、信息管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从内部管理体系上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秩序的稳定。
积极进取,建设国际碳市场积碳金融中心。
碳排放交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机制创新,也是促进“碳服务”关联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重要一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碳交易的组织者、碳市场的建设者和金融创新的推动者,将依托上海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业及相关服务产业集聚等优势,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进一步发展创新型碳金融市场,为推动“四个中心”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