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3中国碳市场回顾
详细内容

2013中国碳市场回顾

时间:2014-01-03  【转载】   来自于: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阅读

 2013年中国碳市场大事记

 

      6月18日,深圳碳交易试点启动。
      7月4日,广东公布《广东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送审稿)》征求公众意见。
      7月12日,上海公布《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草案)》征求公众意见。
      8月21日,湖北公布《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公众意见。
      10月29日,深圳公布《深圳市碳排放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
      11月18日,上海市长杨雄签发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0号,公布《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
      11月22日,北京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11月25日,广东公布《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

      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试点启动。
      11月28日,北京碳交易试点启动。
      12月16日,广东举行首次配额拍卖。
      12月19日,广东碳交易试点启动。
      12月20日,天津印发《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2月26日,天津碳交易试点启动。
      12月27日,北京市人大通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
      12月底,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碳市场规模全球第二

 

      五个碳交易试点控排企业2013年配额规模合计约7.3亿吨,若考虑储备配额,则配额总量高达8亿吨。从配额规模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以单个试点配额规模而言,广东碳市场(2013年配额量达3.5-3.88亿吨)也在EU ETS之后排名第2,上海和天津与加州碳市场相当,北京和深圳配额相对较少。

 

2013年中国碳市场交易情况  

 

      截止12月31日,五个碳交易试点的二级市场共成交44.55万吨,总成交额2491万元。

      深圳试点碳市场运行时间超过半年,是所有试点中最长的,交易相对较为活跃,碳价波动也最大,10月份曾创出143.99元/吨的中国碳市场最高价。截止2013年12月31日,深圳碳市场共成交19.73万吨,总成交额1316万元,占全国成交额的53%。深圳碳市场尽管6月中旬就已启动,但直到两个月之后市场才开始活跃,目前有效交易日90天,占总交易日的65%,有效交易日的日均交易量2193吨。目前深圳允许个人、机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

      12月26日开锣的天津虽然是最晚启动的碳交易试点,但交易却最为活跃,其在2013年的4个交易日的线上平均交易量达到4300吨,在所有试点中排名第一,交易额达49万元。天津同深圳一样,允许个人和投资机构参与交易。

      11月启动的上海和北京的碳市场的市场活跃度相对较低,一个月多月线上交易的成交额分别为64.6万元和13.3万元。12月中旬启动的广东碳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在五个试点中排名第二,成交额占全国的29%;不过广东碳市场的交易集中在首日的大单交易,后续交易尚未铺开。这三个地区作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重镇,在2014年逐步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之后,碳市场交易有望进一步活跃。
      除了上述二级市场交易外,广东碳交易试点在2013年12月16日举行了中国首次碳排放配额拍卖,300万吨配额全部拍卖成功,拍卖成交价格为底价60元/吨,拍卖收入1.8亿元。最终共有28家企业竞拍成功。广东省还将在2014年举行多次配额拍卖。

      各个碳交易试点的碳价区别很大。目前深圳碳市场的价格最高,在60-80元/吨之间波动;广东位列其后,约60元/吨;北京排名第三,每吨碳价约50元;上海和天津的碳价较低,接近30元/吨。若同国际上主要的碳市场相比较,深圳与加州碳市场价格相当,在全球碳市场中排名最高;广东则和魁北克的配额价格相近;欧盟碳市场EU ETS的配额EUA价格(目前约40元/吨)低于北京,但高于上海和天津,美国区域碳交易体系RGGI的价格最低。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